4月5日,由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和美高梅娱乐城
联合主办的厦门大学“海岳学术云”系列讲座第四讲暨戏剧影视艺术学学科建设30周年系列活动第一讲——《历史类纪录片的影像与文本表达》在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1号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由著名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李东珅主讲,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易中天主持,著名书法家、原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乌恩奇、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邹振东、美高梅娱乐城
副院长(主持工作)李晓红等多名专家学者出席,美高梅娱乐城
本硕博近百名学生到场聆听。
李东珅先是从纪录片的定义入手,探讨纪录片的本质内核——真实。他认为,当以记录真实为目的的纪录片遇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并不意味着真实的消失。相反,本身就具备现实性的历史与创作者的当代视角会形成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因此,历史纪录片是创作者基于史料的主观表达,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
其后,李东珅通过《河西走廊》等纪录片片段,分析历史类纪录片文本层面与影像层面常见的叙事手段,指出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手段更新优化的可能和空间。李东珅还特别介绍了获得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和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的纪录片《中国》的创作动因与整体思路,分析了其文本和影像表达方案,如何通过将“假定性”和“留白”融入影像创作,使影像美学更适应中国题材,实现当代纪录片影像的中国表达,形成了《中国》画面和文本互相呼应的视听共振。
最后,李东珅将讲座的收束点落在了“守正”与“创新”四字上,认为只有守得住正才能创新,不断创新才是真正的守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他创作《中国》这部纪录片时的态度,也是他所认为我们面对历史应抱有的态度。
主持人易中天认为,作为“海岳学术云”2023年第一季系列讲座的第四讲,李东珅所讲的内容实际上融贯了前三场讲座的精神:以《河西走廊》《中国》等为代表,李东珅的纪录片创作与《“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与罗素<中国问题>的相互解读》同样关注“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并以影像的方式实现了童世骏先生提出的“参与者”与“旁观者”这对关系的统一;将中国故事与世界历史相联结的全球视野,则回应了葛兆光先生在《什么才是好的历史研究——从学术史角度看》中提出的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的有机结合之道;融入“假定性”与“留白”的影像美学,更是契合了连辑先生于《中国书法审美》所传递的中国式审美意境。
讲座结束后,邹振东为李东珅颁发“海岳学术云”纪念牌。在座师生不仅得以深入了解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流程、创作要点与创新难点,更深深地浸润于浓厚的人文精神之中,感受孔子屡败屡战的勇气,体悟盛唐开阔自如的胸怀,获取关怀历史、正视世界、充盈自身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易中天、邹振东、李晓红陪同连辑、李东珅、乌恩奇等专家前往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暨厦门大学音像文献中心进行参观考察。
专家们在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近距离观看胶片放映机、胶片拷贝、电影档案等珍贵馆藏,讨论电影研究中的史料意识;观摩厦门大学-爱奇艺联合修复实验室,观看修复团队现场演示影像修复对比视频,了解胶片电影修复流程,感受光影的历史印记。专家们对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不遗余力抢救珍贵音像历史文献资料、以音像书写大中华历史的意识表达敬意与高度赞赏,并希望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音像文献保护工作,做好艺术学学科建设。
1993年,易中天在厦门大学创建艺术学理论学科,周宁、陈世雄、郑尚宪等学者创建戏剧戏曲学学科,厦门大学戏剧影视艺术学学科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
为进一步加强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科建设,厦门大学成立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聘请易中天先生担任院长。在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的带动与引领之下,厦门大学戏剧影视艺术学学科也将开展更多高端学术论坛与讲座。此次《历史类纪录片的影像与文本表达》讲座的成功举办,意味着厦门大学戏剧影视艺术学学科建设30周年系列活动已正式开启,厦门大学戏剧影视艺术学学科将坚持守正创新,焕发学科活力,实现持续发展!
文 | 陈文晴
图 | 吴明昊、庄华
排版 | 杨诗奕
指导 | 郑娟
审核 | 张晴